Deepfake騙案增十倍 AI黑色產業急速膨脹
2024年8月8日

自ChatGPT橫空出世,生成式人工智能風險亦陸續湧現。今年初,世界經濟論壇(World Economic Forum)將人工智能產生的錯誤訊息及假訊息列為全球「頭號威脅」。去年,香港人工智能深偽(AI Deepfake)騙案增10倍,實際僅屬冰山一角,在「深科技」加持下,金融黑色產業正急速膨脹,道高一呎,魔高一丈,但破案率卻徘徊低位。

撰文:李潤茵 本刊記者

你是誰?──一道簡單問題,正成為企業難題,甚至已帶來損失。今年初,總部位於英國的工程公司奧雅納(Arup)便不幸捲入深偽騙案,其香港分部職員遭誘使轉賬約2500萬美元(約1.95億港元),其後向總部查詢,方知自己「中伏」!

AI天仙局

案發經過是這樣的:受害者首先收到短訊,對方自稱為總公司CFO,聲稱將要展開機密交易,遂要求他參與視像會議,期間二人曾多番電郵及WhatsApp溝通。在會議上,參與者還有其他英國同事,容貌與現實相符,受害者被要求作自我介紹,但沒機會跟其他與會者交流。

事關CFO很快散會,再在即時通訊軟件下指令,香港職員不虞有詐,前後轉賬15次到本地5個銀行賬戶,結果如何呼之欲出!──整場會議實質是天仙局,全場僅受害者為真人,其餘均為騙徒。他們預先下載真實影片,再用深偽技術,改變口型及配音,成功營造出「多人實時會議」。

警方並非首次接獲「換臉」詐騙﹝表一﹞,「奧雅納案」觸目源於金額破紀錄達2億港元,加上苦主是跨國企業,曾參與多項目工程如北京奧運會場館、國金二期及港珠澳大橋等,所以「業界反應很大!」香港金融科技協會(FTAHK)董事會成員李嘉明坦言,從未想過Deepfake技術已經爐火純青,形容案件反映面對新型詐騙手段,企業其實相當脆弱。

「正常情況下,專業人士都難分辨真偽,中小企更加擔憂,即使明白網絡安全重要,但他們根本無從入手。」因深偽不僅瞄準公眾人物,任何人都有機會成為目標。畢竟現代生活虛實接軌,有心收集人臉資料,社交平台大量素材,偽造畫面像真度愈來愈高,美國東北大學去年發表研究顯示,便有52%受訪者無法肉眼區分。

究竟Deepfake是什麼技術?淪為騙徒「核心技術」前,深偽原指用人工智能合成人體圖像、影片及聲音﹝圖一﹞,早於2017年已經面世,顧名思義是結合「深度學習」(Deep learning)及「偽造」(Fake)。

平情而論,這種技術並不新穎。簡單如修圖App都會用來「照騙」,還有早前流行玩FaceApp「變老」及「變性」,甚至「AI尹光」皆由深偽炮製。Deepfake能騙過人眼,本身是技術突破。

電影業早有「變臉」技術。舉例2008年畢彼特主演《奇幻逆緣》,講述主角出生時有衰老症,隨着年齡增長返老還童,用上CG技術變相是早期Deepfake,分別在於前者後製花錢花時間,需要專業人士操刀;後者靠內部演算法持續進化,使用門檻大大降低。

訓練Deepfake沒想像中困難。「若這個人坐着不動,只顯示面部,假設數據足夠,並視乎使用機器,估計拿到照片,用一星期訓練已足夠;聲線所需時間亦不長,我們驗證有1分鐘語音已很逼真,入面有笑聲、哭聲及嘆氣,模仿效果更佳。」

AI專家最清楚AI風險所在。曹琛為科技大學大數據研究所高級經理(研究與發展),曾任華為AI部門主管。去年他接受本刊訪問時,已警告生成式人工智能會衍生造假。「AI經歷幾個浪潮,AlphaGo擊敗圍棋高手,主要影響工業界,ChatGPT屬於『生成原理』,即從前回答判斷題,現在是做問答題,它能夠長篇大論。」

今年6月,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認知科學家在一篇預印本論文中表示,OpenAI開發的ChatGPT-4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,可以在超過一半時間內「欺騙」人類測試對象,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經超越「圖靈測試」(Turing Test)水準,即代表電腦達到媲美人類的智力。

本科生已可操作

「以前,我們只把人工智能當工人,現在它慢慢成為知識生產源頭,很大程度與人混淆,甚至侵佔。Deepfake原理是學習大量真人數據,包括圖像、聲音及語氣,隨着技術發展只會愈來愈似人。」曹琛強調,製造出似人的機械人,始終是人類夢想,惟技術永遠是雙刃劍。

這項尖端科技誰能操作?本科生水平足矣!人工智能領域習慣「開源」,即「將技術免費開放,以擴大自身影響力,一名計算機工程系學生都用到」。市場充斥「AI換臉」應用程手式,價錢豐儉由人,部分更設免費試用,普遍基於開源軟件開發。

「普通人要在短時間內,獲得相當級別產品亦非難事,網絡上不乏專家,僱用成本約兩萬港元。」反觀AI防詐技術,曹琛坦言要追落後,大部分仍處於實驗階段,尚未進入產業,警告企業切忌悼以輕心,「未來一兩年都比較危險!」

金融業高危

AI詐騙屬全球風險。最近,身份驗證平台Sumsub發表2024年首季報告,便顯示Deepfake事件增速前所未見,亞太區升幅為歐美八倍﹝圖二﹞,「跟2年前截然不同,如今Deepfake是企業熱門議題!」Sumsub AI及機器學習部門主管Pavel Goldman-Kalaydin表示,該公司每月會分析超過15萬次試圖詐騙事件。

「詐騙率」是透過分析IP地址,再結合其他可疑活動指標計算出來。Pavel進一步向本刊披露,去年全球每100名數碼平台/服務用戶中,就有1人是詐騙集團受害者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香港在Deepfake詐騙錄得10倍增幅,遠超全球水平2.5倍,金融科技行業身份欺詐率,更為亞太區最高,大幅拋離傳統對手新加坡﹝圖三﹞

為什麼香港格外高危?皆因有攻擊價值。「香港是亞太金融中心,有很多跨國企業及金融機構,管理龐大資金及敏感數據;加上,近年金融科技發展迅速,很多東西都走得很前,變相成為新型詐騙試驗場。」李嘉明補充,本港跨境交易頻繁、擁有區域戰略地位,也為騙徒提供誘因。

自律政司去年新增「科技罪行分科」後(主要分為網上騙案、勒索及盜用電腦三類),截至2023年,警方接報超過3.4萬宗案件,4年飆升逾309%,損失金額近55億元;「網上騙案」佔整體80%,最常見為商業、釣魚及社交媒體等,則較2019年增加429%。

李嘉明指出,騙案數字有機會被低估,因為「企業未必次次報警」。苦主選擇「低調」情有可原,一來金額未必很龐大(如數萬元),所以不想張揚,特別是中小企;二來是即使報警,追回款項都機會渺茫。

不過一場精心策劃的騙局,Deepfake屬於最後一環,「事前起碼花半年部署」。前期工作包括什麼?VXRL電腦保安研員賴灼東解釋,騙徒先是商業間諜,要將公司決策架構、交易習慣,以至客戶關係網「起底」,「銀行遇上可疑交易,正常會發出警告,為什麼職員還繼續轉賬呢?因為所謂『上司』成功騙取信任」。

中環不乏金融機構,表面看來規模不大,員工僅10至20名,實質財力雄厚,多為跨國企業,業務涵蓋美加等地,「他們並非大型上市公司,而是家族式經營,其高淨值客戶都習慣使用私人戶口」。

賴灼東認為,這類公司不無隱憂,因安全意識相對薄弱。「當你見到畫面模糊不清,僅認為是解析度問題,而未能聯想到有可能是騙徒偽裝,已經屬於意識不足;反觀大型基金公司及外資,通常會有更嚴格程序及多重審批流程。」舉例Zoom視像會議,儘管是疫後新常態,不過賴灼東發現,不少企業未有妥善處理錄音及錄影檔案,一旦電腦遭入侵,會議紀錄一覽無遺。考考你,誰的電腦最易入侵?「許多人以為只有C級職位(CEO、CFO及CTO)部電腦先重要,但誰經常幫老闆收電郵?通常又是誰負責安排會議呢?答案是秘書。」

賴灼東的工作,於行內又稱為「道德黑客」(Ethical Hacker),因他會在完全合法的情況下,攻擊某系統來找保安漏洞,「其實沒有道不道德,黑客是一種文化,意思是用聰明方法(技術)解決問題,試圖惡意攻擊是罪犯(Criminal)」,但他清楚「惡意黑客」(下稱「黑客」)的套路。

暗網大茶飯

黑客如何搵食?跟小偷相似,面對芸芸IP地址,黑客都要「踩線」,在網絡世界則是逐個攻擊,測出不同脆弱程度後,再深入調查背後機構、財務資料及網絡安全架構等,原則上捨難取易。從前通常是先勒索受害機構會公開資料,主要靠贖金「食糊」,否則放「暗網」兜售。

但這種做法已經過時。賴灼東指出,隨着AI Deepfake愈趨普及,黑客有條件放長線釣大魚,不急於一時三刻收網,即使「他們發送釣魚電郵,目的不在破壞系統,而是潛伏監聽」,畢竟完成「摸底」是真正「大茶飯」。從經濟角度來看,詐騙是一條產業鏈,黑客屬於上游供應商,為詐騙集團提供個人資料。過去,詐騙行業技術含量低,基本上是勞動密集型,例如電話詐騙,騙案命中率低會拖累利潤,直至AI Deepfake騙案出現,行業成功轉型為「高增值」,因參考香港「先例」,企業損失達2億元,自然帶動黑客叫價能力。

Deepfake只是初階AI武器,「暗網已在販賣WormGPT,明碼實價,就是解鎖版ChatGPT,沒有道德規範」。生產力局數碼轉型部總經理兼香港網絡安全事故協調中心發言人(HKCERT)陳仲文指出,過去網絡攻擊由黑客高手發動,生成式電腦病毒卻徹底顛覆。

這款「高階」AI武器已經出現首宗案例——今年5月,一名25歲日本無業男,單向生成式AI提出問題已製造出可加密資料、勒索贖金的病毒,而他並無資訊工程學歷及知識,「現在只要找到門路,很多犯罪分子會租用工具,跟開發者分成,有組織發動攻擊,自己不用懂技術」。

生成式AI會導致電腦病毒變種,陳仲文比喻,情況類似新冠病毒,「需要疫苗不斷換代,「過往的電腦病毒,安裝防火牆及防毒軟件,基本上能偵測到,但現在由於用AI生成,所以程式都不停改變,對偵測新病毒是很大挑戰」。

提升AI防詐騙系統談何容易?AI專家曹琛直指,那是場「不公平的鬥爭」,詐騙方已用上高技術,反觀過去10年,本港科技罪案破案率,徘徊7.6%至17.4%低位,警方將愈發力不從心,事關傳統釣魚(Phishing)都趨向AI驅動,Deepfake僅起步,最極端是「騙案全自動化」。

「現在Deepfake仍是單點技術,它可表現出微表情,再進一步是AI直接操作工具,例如將電郵帳號及密碼交給它,它可幫你起草、收發及閱讀郵件,甚至學術界已經討論『多智能體』(Multi-Agent)。」

什麼是多智能體?簡單理解,就是現實版《西部世界》。去年,美國史丹佛大學打造虛擬小鎮是例子。該校用ChatGPT生成出25位AI居民,為他們設定不同姓名、職業、身份、人生目標及行為模式等人設,「騙局結合多智能體將更難防範」。

他解釋,AI完全能自發設計騙局,從挑選目標到發送假訊息,「傳統詐騙集團還得培訓人手,AI每天打100個電話後,自動篩選受害者,人類騙徒將相當『方便』」,此番操作技術門檻較高,「需要碩士程度(master level)」,但並非遙不可及。

——節錄自8月號《信報財經月刊》